1995年,一个青涩、腼腆的女孩怀揣着技校毕业证,踏入了原江西水泥厂(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的大门。那一年,我18岁,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开启了我与万年青的不解之缘。
初入万年青,我被分配到最基层岗位。艰苦的工作环境、繁重的劳动强度,都没有让我退缩。我深知,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在水泥厂站稳脚跟。1998年,我有幸前往武汉工业大学进修硅酸盐水泥专业。那段时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水泥专业知识,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开始,我分别在万年厂原4#、5#、6#窑中控担任生料立磨操作员。中控岗位在别人眼中或许平凡而又无趣,但在我心中却无比重要而充满挑战。中控室是水泥生产的神经中枢,每一个数据的波动、每一个指令的下达,都关系着生产的稳定与效率。在这里,我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倒班的辛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当别人在温暖的被窝中沉睡时,我却要时刻盯着监控屏幕,密切关注着设备的运行参数,并根据窑上煅烧情况及每小时的出磨质量及时调整原材料的配比。每一次立磨的启动,都像是奏响的工业乐章,而我,就是这乐章的指挥者。
图片左一为作者在原中控倒班情景
在2004年至2007年间,根据组织安排,我辗转于郑州、惠州、六盘水、吉安及西昌等地,投身水泥生产线的立磨调试工作。面对不同厂家、设备及工艺的多样性,我认真学习并快速适应,确保调试工作顺利进行。为应对立磨启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磨振原因分析及突发故障处理,我养成了详细记录的习惯,将设备参数异常变化一一记下。在停磨期间,我会深入磨内细致观察物料湿度、颗粒大小、料层厚度以及磨盘与磨辊的磨损状况,为下一次正常启动立磨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也极大提升了我对立磨运行状态的直观感知。每一次调试生产,都是一次全新的技术考验,促使我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在挑战中锻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特别是在万年厂6#窑生料磨的调试生产中,通过团队的紧密合作和不懈努力,立磨调试工作进展顺利,各项关键指标均达到甚至超越了预定调试期的数值,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13年,因工作突出,我被评为“江西五一劳动奖章”。那一刻,我回想起自己从学徒到技术骨干的每一步,那些被质疑的瞬间,那些不被看好的日子,我从未退缩,而是用加倍的努力证明:我能行,我能做到更好!
在万年青,我有幸收获了成长,也有幸收获了美满的婚姻和一对好儿女,我的先生当时是中控工段长,我们经常会在家里讨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给了我许多好建议,解决了我工作中的一些疑惑,有时我们也会为入磨物料的配比及如何提高磨机产量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我们彼此扶持,相互鼓舞,这股力量如同不息的源泉,成为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前行的动力。
图片为作者在矿山车间党支部党员活动室整理书籍
2020年,因身体原因,我告别了20多年奋战的一线岗位,转而投身后勤工作。虽然岗位发生了变化,但我依然怀揣着满腔热情,用加倍的努力和全心的投入,在矿山车间党支部从事党建工作并负责做好车间的后勤保障工作。
在我心中,万年青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它承载着父辈的汗水,我的青春,以及无数万年青人的梦想与奋斗。万年青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历史。从传统生产方式到现代化、智能化的转型,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万年青人的智慧和汗水。我们见证了企业的每一次技术革新,每一次管理升级,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工作环境。每一代万年青人都有自己的使命,父辈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我们这一代人则肩负着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企业精神,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能够坚持下去,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吃过最苦的苦,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前进的脚步。(作者:黄芳)
下一条: 巾帼榜样,致敬她的力量!